相关文章
滥用泻药导致结肠黑变病
近期在门诊所检查的百余例乙状结肠镜及电子肠镜中有10%左右的病人存在结直肠黑变病,结合病史大多与患者长期口服泻药有关。
结肠黑变病是指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代谢性、非炎症性的良性病变。以往在国外较为多见,而在国内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随着泻剂不规范滥用、结肠镜的广泛普及,以及临床医师对结肠黑变病认识的提高,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结肠黑变病的患者大多均服用过或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药物的刺激性泻药,如大黄、芦荟、番泻叶、波希鼠李皮、决明子等药物都含有蒽醌苷类成分,以及由含有上述药物组成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通便灵、复方芦荟胶囊、枳实导滞丸、新清宁片、胆宁片、麻仁润肠丸、六味安消胶囊以及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某些品牌的减肥药、排毒养颜及肠润茶等保健品。
蒽醌类泻剂导致结肠黑变病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局部刺激。大剂量蒽醌类药物可使肠腺粘液分泌增加,并使肠上皮细胞产生较多的相容性结合体,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及趋化性,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吞噬了蒽醌与细胞的结合物引起结肠黑变;二、蒽醌类刺激性泻药进入结肠后,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的吸收、分泌及动力学改变,导致结肠上皮细胞受损,而使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粘膜的固有层,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他色素,使黏膜呈现黑色花斑。随着蒽醌类泻药的长期应用,这些含有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发展成典型的结肠黑变病改变;三、蒽醌类泻剂本身为色素类物质,在大肠内形成色素颗粒,沉着于黏膜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呈花斑状、网条状、颗粒状或鱼鳞状黑色、褐色或暗灰色色素沉着,边缘或早期病变为黄色或粉红色,呈虎皮纹状,槟榔切面样或斑片样,病变累及一个或几个肠段,甚至全结肠,包括阑尾,但一般不超过回盲瓣及齿状线。病理切片可见肠黏膜固有层内大量含色素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黑色素沉着而肠壁其它层均正常,还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用银氨液浸染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结肠黑变病本身无较大临床意义,因色素沉着并不影响功能,但应注意的是该病变与大肠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虽然结肠肿瘤与结肠黑变病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但结肠黑变病患者较正常人并发息肉、腺瘤的几率要大。结肠息肉、腺瘤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故结肠黑变病成为癌变危险因素之一。对结肠黑变病的早期预防、治疗,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在患者停用泻剂,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结合功能锻炼及理疗等,黑变病可减轻或消失。
便秘患者首先应选择从改变久坐、高脂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入手,适当的户外运动、合理的膳食结构、低脂高纤维素蔬菜瓜果的适量摄入,能对便秘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于以上措施无效的便秘的患者也不要自行服用通便的药物,尤其是含有蒽醌类药物的刺激性泻药,一定要先到医院就诊,明确属于哪种类型的便秘,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体情况、便秘的原因及分型给予相应的药物、生物反馈、结肠水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便秘患者选择非处方通便药物时应购买润肠通便药,如成药四磨汤以及辩证应用枳实、厚朴、莱菔子、麻子仁、芒硝等一些中草药组成的方剂,尽量不用刺激性泻剂,以避免结肠黑变病的发生。对于想要减肥的的人应提倡通过运动、合理膳食的“绿色减肥”,而不要服用含有蒽醌类药物的刺激性泻药、对身体有害的减肥药及相关保健品。